中国经济导报见习记者 | 蔡 娜
正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是按照时间顺序,逐年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踏入展厅,就仿佛跟随历史年轮,进入了“时光隧道”。而在穿越的过程中,众多“河南元素”熠熠生辉,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20世纪60年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河南省林县人民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在成就展红旗渠修建场景展区,解说员向围观在周围的观众介绍,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此后,又继续建设配套工程,共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林县人民彻底告别了“水缺贵如油”的历史。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到,展区内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腰系绳索,抡锤打钎,展现了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红旗渠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打磨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河南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砥砺奋进,埋头苦干,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50元增加到5万元,城镇化率从6.3%提高到51.7%,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其中,农业方面。70年来,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42.7亿斤,到2006年突破1000亿斤后继续稳步提升,目前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不久前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400亿斤。“而如今,河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涌现出双汇、思念、三全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农产品出口遍及137个国家和地区,正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丰富着‘世人餐桌’。” 工业方面,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成就展上更是亮点多多——1971年9月,由中国自行研制、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试验线在洛阳玻璃厂试生产,生产出中国第一块浮法玻璃;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是中国农机工业的第一代产品,充分展示出那个时代我国农机制造方面的实力;2013年,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下线,由中铁装备集团研制,首次应用于郑州市中州大道红专路下穿项目……王国生表示,河南目前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两大万亿级产业和以洛阳动力谷、中原电器谷为代表的19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下一步,将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河南先进制造业发展,为建设国家制造强国做出我们河南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其价值、影响和贡献早已远远超越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它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我相信,红旗渠精神能够继续引导河南人民取得更大的成就。祝福河南!”一位参观者如此感慨道。
焦裕禄精神永远是激励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成就展展厅里设有7面英雄模范人物墙,集中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建设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英雄模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英雄模范人物墙上看到,多位河南英模跃然眼前,焦裕禄、红旗渠建设者、史来贺、吴金印、任长霞……他们的名字镌刻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的进程上。 其中,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图片展区,不少观众都会驻足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所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而一旁的电子屏幕也循环播放着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迹。 焦裕禄同志担任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 焦裕禄同志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一位中年参观者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焦裕禄的事迹,我们这一代人并不陌生。‘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永远更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事实上,河南是全国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贫困如洗。上世纪50~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1978年末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2500万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河南省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3年末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698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河南省2014年以来共有3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315个贫困村退出,582.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至1.21%。 贫困人口“拔穷根”,关键是要有产业支撑。河南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开放招商、发展县域经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建设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分享到更多的收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地处大别山区,过去生活条件比较困难,通过探索稻虾共作扶贫模式,采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水产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4899户贫困户养殖面积达6.7万亩,亩均增收2500元。 王国生表示:“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河南的任务依然很重,还有14个国定贫困县、1221个贫困村、104.3万贫困人口。我们一定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实施攻坚,注重抓好任务较重的非贫困县(市、区)脱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交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份重量级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