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璋 鲁利韦 本报记者 | 罗勉
近年来,广东省汕头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加强生态治理,累计投入345亿元推动流经潮阳、潮南革命老区的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重大成效,老区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让“两潮”革命老区的群众尽享生态福利。 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是如今“两潮”地区练江流域居民最深切的感受。汕头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阶段性治理举措与长远性治理机制相结合、将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环境改善与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推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从“1.0版本”向“2.0版本”提档升级,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奋力实现新时代汕头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厚植生态本底。
练江蝶变 村居更美丽
碧绿清澈的水面泛着涟漪,与蓝天白云相映衬,景色令人陶醉。站在练江峡山大溪汇入处,放眼望去,江面开阔,波光粼粼,不时有白鹭掠过江面,在绿树成荫的堤岸边休憩。在实施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中,峡山大溪通过截污清淤、水生态修复、碧道打造等治理工程和常态化管理,环境逐步优化,呈现一派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家门口离练江不到10米,汕头潮南区峡山街道练南村的村民在大溪里摸田螺,看着恢复洁白如练的练江,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在附近垂钓的村民说,练江水质如今越来越好,不少鱼儿也回到江中畅游,就连“失踪”30多年的苦初鱼也回来了。 说起练江这几年的变化,汕头潮阳区谷饶镇溪美村村民肖亮伟滔滔不绝,“水不臭,空气好,晚上大家都喜欢出来散步。”从小就在练江谷饶溪边长大,年近八旬的肖亮伟见证练江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从清澈见底、鱼儿溪中嬉戏的“母亲河”,到水体色黑如墨、淤积严重且发出阵阵恶臭的“黑龙江”,再到如今水清、岸绿、河畅的“白练”……过去几年时间里,一座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纺织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污水、垃圾和污泥日产日清,成为练江治理最坚实的保障。
多措并举 “黑龙”变“白练”
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为“治污典范”,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治理成效得到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肯定。在铁腕整治下,曾经黑臭20多年的练江,实现从“墨汁水”到“生态河”的华丽转变,练江水质有了“看得见的变化”。 2018年6月以来,练江整治进入“动真格”状态。汕头“对症下药”,推行“大兵团”作战,多部门、国企成为治水“主力军”,构建起立体化全覆盖的河长矩阵,以制度的力量强力推进河道清污清障、生活污水处理、寨前池塘净化、印染工业入园、垃圾焚烧发电等工程,在关停取缔违法生产企业、“清拆”清除污染存量的基础上,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垃圾焚烧发电厂、印染园区等多项控源截污举措提速落实,将污水“锁在岸上”。 为深化截污控源,汕头率先推进潮阳区城区、潮南区峡山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片区,以及对练江干流水质影响较大的支流所在的片区开展管网补缺及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将重点排污单位接入雨污分流“一张网”,确保优先实现重点片区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要求,示范带动全流域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在514个自然村全部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的基础上,对工程持续开展滚动排查和整改完善。同时,还推动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初雨污染防控、水污染防治巡查、“执法+帮扶”全覆盖,深化干支流综合整治。
绿色发展 厚植生态本底
汕头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地处练江中下游。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开始后,东华村抓住契机,开展乡村环境治理。如今,东华村村容整洁、小桥流水,两岸绿植葱郁,一排民居倒映在水中,颇有一番水乡韵味。以练江治理为带动,东华村抓住发展新机遇,开发乡村旅游,种植番石榴、阳光玫瑰葡萄及优质水稻等,村民真正过上“靠水吃水”的生活。 强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是汕头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也是推动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汕头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部关于探索建设河湖缓冲带的工作部署,结合乡村振兴、碧道建设、农村连片整治等工作,率先在练江中下游谋划建设河口生态湿地等河湖缓冲带项目,实现对练江中下游水产养殖尾水及农田退水的有效治理,提升练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