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航 满震 高峰 本报记者 | 尹明波
近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采煤塌陷地“渔光互补”项目所在地,宽阔的鱼塘上一排排湛蓝色光伏板映入眼帘,像碧波上的鱼鳞,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与池塘潋滟水光、岸边绿树红花交相辉映……这里是济宁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速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 “越是资源型城市,越要跳出传统思维来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济宁采煤塌陷地治理坚定不移走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之路,创新实施控转并举、科技支撑、生态修复、盘活资源等多元治理模式,让昔日采煤塌陷地摇身嬗变光伏基地、生态湿地、肥沃良田和产业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正在成为济宁转型发展“主色调”。 有着上百年煤炭开采史的济宁,以生态文明统领城市发展,科学利用采煤沉陷区塌陷水面,创新“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新型科技”治理开发,成功入围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的8个国家级光伏基地。目前,光伏基地7个发电项目已全部投运,新增装机规模4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5亿千瓦时,年可实现电价收入约4.6亿元;年可节约标煤1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带动塌陷地2200余人就业。 傍晚的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苇蒲摇曳,落日熔金、水天一色,各种鸟儿时而振翅飞翔,时而游戏水上。漫步其间,时间似乎也慢下来,静谧、平和、舒缓,乐享无可复制的自然之美。据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太平镇1万多亩重度采煤塌陷地实施以绿色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打造为核心的“绿心”工程,建成了总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湿地公园,湿地面积428.44公顷,湿地率42.75%,《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受到自然资源部发文推广;荣获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山东省最美湿地等荣誉称号。目前,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拥有高等维管植物400多种,栖息脊椎动物215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稀鸟类15种……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湿地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客厅”。 “位于王楼煤矿的喻屯镇有2000多亩采煤塌陷地,在当地政府支持帮助下,王楼煤矿流转了部分塌陷区30年的土地使用权,采取‘挖深垫浅’治理方式,进行水产养殖、生态种植,打造生态农业,构筑绿色家园,助力乡村振兴。”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王楼煤矿负责人介绍说,400余户村民搬迁到新村,每年还享受一定数额的流转费。同时,塌陷区上建设智能玻璃温室,运用综合供暖温室系统将矿井余热提升到农业园,发展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热带水果等六大现代农业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作出积极贡献。置换得到的“冷能”再次输送到井下,改善采煤工作面工作环境,改变传统井下作业用能方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成效显著。 下一步,济宁将围绕打造“鲁西南(济宁)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山东省新型储能产业基地”和“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区”等,深挖“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现代农业”等生态修复潜能,全面构建城乡统筹、绿色低碳、智慧互联的多能互补新能源体系。力争到今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5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800万千瓦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