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
截至2022年6月24日,境内信用债市场总共有777支债券发生违约,涉及发行主体231家,违约总规模(本金+利息)4817亿元。2022年以来,有59支债券违约(2021年同期89支),新增违约主体11家,违约总规模403亿元(2021年同期860亿元)。其中5月份是违约债券数量最多的月份,2022年与往年同期相比违约大幅减少,且新增违约多数是公司经营恶化,受限资产比例过高,债务集中到期压力和再融资枯竭形成冲突导致。预期较充分,违约主体对信用市场冲击较小。 境外债市场方面,2022年以来有42支境外债违约(2021年同期21支),新增违约主体14家,违约规模111亿元(去年同期74亿元)。违约主体仍以房地产企业为主。 从违约后的处置方式来看,发行人在债券即将到期时多采取本息展期、回售转售、债券置换、偿付部分本息等非常规还款方式来避免实质性违约。2022年有9家违约主体采取展期争取时间,但展期之后进展缓慢,实质性违约压力较大。 综合来看,2022年以来违约债券数量和规模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违约率下降,违约主体仍以民企和房地产企业为主,国企违约相比往年明显减少。 当前主要风险仍然集中于房地产企业。从地产融资环境来看,2022年上半年地产债净融资规模由负转正,有边际好转。但总体幅度有限,而且主体分布明显分化,房企仍面临较大偿债压力。 从整体信用状态观察,上半年除房地产行业以外,总体信用风险可控。 金融债方面,鉴于目前央行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经验,且已经形成成熟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机制,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相对可控,金融债违约风险大为降低。 产业债方面,从政府支持和行业景气度恢复的基本面考虑,大型国有产业主体信用状况相对稳定。 城投债方面,自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甄别化解以来,收的方向基本明确,放的空间越来越窄,但有保有压的基本判断总体不变。 (作者系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