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示范园。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供图
周 华 李 宁 王 静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围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河南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开展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积极探索符合中原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成功创建2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涉农产业总产值超600亿元,带动就业超90万人,打造了一批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河南通过深度融合农文旅、加快贯通产加销、高效对接科工贸等创新举措,使农民的收益不断攀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
立足乡村振兴大战略,河南细化流程、标准、方案,精密组织开展示范园创建和实施工作。 一是严格标准、合理引导。充分考虑河南实际,高起点、高标准确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条件,制定《河南省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工作方案》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调查表》,积极支持符合申报条件的市县开展创建方案编制工作。 二是完善程序、择优推荐。制定《河南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评审方案》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评分表》,从建设机制完善、示范园发展基础、龙头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和要件办理、创建方案编制等方面明确具体评判标准,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按照竞争性选拔原则,逐项打分、现场公布,择优确定申报创建名单。 三是运行监测、宣传推广。河南依托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线监测系统,着力做好示范园定期数据填报和更新工作,动态掌握示范园建设进度、发展质量和工作成效。同时,定期汇总整理示范园典型做法和经验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
政策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突出地域特色和基础优势,河南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合理设定目标、明晰发展思路。 一是前瞻描绘发展规划图。河南坚持规划引领,各地立足发展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高站位推动示范园区发展。比如,虞城县示范园制定《虞城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展规划》,形成了具有虞城特色的“农业内部融合模式”“全产业链建设模式”“农业功能拓展模式”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二是科学设置空间布局图。河南坚持节约集约,各地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合力布局示范园区功能区,形成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空间布局。比如,汝州市示范园明确“一心、一带、两区、广辐射”的空间布局,构建以汝瓷文化为龙头、特色种养为基础、休闲旅游为纽带的多业态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完善优化技术路线图。河南坚持资源集成,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导入示范园。比如,镇平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为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引领和动力源泉。
投资拉动,激发发展活力
河南持续狠抓项目建设,完善机制、优化服务,推动示范园基础设施提升和业态项目更新。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源。围绕农产品生产、物流仓储、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河南加强项目储备谋划,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动态,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扶持3亿元,支持信阳市新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谋划统筹省级资源。河南通盘考虑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深挖乡村资源优势,将产业融合实际需求转化为项目化的建设内容,推动16个现代农业项目纳入2024年省重点项目清单,加强项目跟踪协调和服务督导,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8.6%。 三是引导配足市县资源。各地市结合发展实际,对标对表国家和省支持情况,配足配齐市县项目支持政策。邓州市从资金等方面对园区给予支持,印发《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验区特色农业项目贷款利息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市财政每年拨付600万元作为园区发展的贷款利息补贴。
产业提质,树立优质品牌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河南深度挖掘生态和文化内涵,以高质量产品为基础,提高生产服务效率,叫响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一是行业龙头带动产业规模化。河南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向上游农业合作组织和基地延伸,向下游销售、物流、科研拓展,构建原料基地、食品加工、销售及物流、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如西华县示范园培育枣花面业、宏旺木业、益品椹业、合盛种植合作社等30多家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就业1.4万余人,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6个、农户4820户,经营项目涵盖食、游、娱、购、宿等方面,年经营性收入2.6亿元,就是很好的案例。 二是现代科技助力农业智慧化。河南紧抓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机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如濮阳县示范园瞄准一线城市高端超市需求,建设智慧农业项目,全面推广应用荷兰文洛式温室工程技术,运用计算机环境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支撑,对作物进行综合管控,实现从种子到餐桌一整套的现代化农业管理体系,项目年产绿色无公害多品种水果番茄4000吨左右,是传统方式种植产量的5.5倍。 三是专业服务促进管理高效化。河南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推动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如镇平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粮食收储业务、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建设高标准粮仓41幢,推动总仓容达到42万吨。
融合创新,打造区域特色
河南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以多样化为美,围绕特色做文章,加快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深度融合农文旅。河南积极拓展农业农村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影视、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比如,邓州市示范园规划油菜种植万余亩,打造万亩油菜花海,建成13个美好生活景观节点,自2021年起连续3年成功举办油菜花节双周游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达200余万人次,直接拉动住宿餐饮交通和农副产品销售15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贯通产加销。河南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加速融合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提升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力。如濮阳县示范园积极繁荣集镇商贸和电商,建设占地30余亩的县级电商物流园,引入京东云仓项目,打造集电商服务、特色展览、仓储物流、冷链储备、分拣包装、实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商产业园,累计销售额达到3.5亿元,发货276万单。 三是高效对接科工贸。河南聚焦产业链现代化,前伸后延“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着力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扩大产业增值空间。比如,虞城县示范园以蔬菜种植为核心,以加工和科研为两翼,辅以养殖、休闲农业、科普教育、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和产业系统,打造集生产、保鲜、加工、旅游、观光、采摘、休闲等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
机制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河南把强化农村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 一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河南完善集体收益分配权能,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如邓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村级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实行“村委+协会”双轨协同参与机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成立村级综合服务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任社长,村干部任职理事会成员,为龙头企业提供土地流转、劳务等服务,深度连接龙头企业和村级加工点,将服务费用作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示范园核心区2023年用工量达12000余人次,为周边15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150万元。 二是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河南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小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等进行双向入股,形成“收益分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如西华县示范园采用“基地+产业扶贫资金+土地入股”模式结成利益联盟,农户到基地务工,土地入股每亩年分红不低于1000元,实现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0%,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家庭农场65个,带动3600多户群众种植桃树。 三是探索新型经营模式。河南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村村“抱团”、村企合作发展机制,实现联合发展、互利共赢。如濮阳县示范区子丁冬枣专业合作社、连稳家庭农场、后郑寨农家乐等15家涉农经济组织组建乡村游联合体,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民宿”的运作模式开展生产经营,带动农户300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垂钓、传统农业种植体验面积3万亩以上,农民增收作用显著。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