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 白 雪 张自芳
近年来,福建省锚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坚持系统部署、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逐步推开,从数据资源、跨流域生态补偿、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这条路径不仅为福建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数据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福建平潭,不仅有清新的海风、宜人的气候,更因那神秘而迷人的“蓝眼泪”景观,成为众多追光者心中的圣地。 近年来,平潭“蓝眼泪”持续火爆,相关话题频上热搜,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高辨识度标志。平潭综合实验区紧抓机遇,加强“蓝眼泪”线上、线下宣传营销,仅2023年全网累计曝光量就超21亿次。如何让网络流量“变身”发展能量,成为实验区近年来持续探索的方向。 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实验区以“蓝眼泪”数据资源为标的,试点文旅数据融资,成功获得平潭农商银行1500万元银行授信,让无形数据变成“真金白银”,实现文旅数据“资源”变“资产”,助推数据要素市场化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平潭“蓝眼泪”文旅数据资源授信并融资成功,象征着数据资源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在被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在上述负责人看来,该次“蓝眼泪”数据资源授信融资成功,是建设“零碳国际旅游岛”的“小切口”破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探索。此举不仅为金融业、航运业、隧道业等传统行业领域数据资源应用提供了范本,还提高了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塑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国际旅游岛。 据介绍,平潭“蓝眼泪”文旅数据资产化实践,是福建省首个数据文旅融资案例,通过打造“蓝眼泪”“数据资源化-数据产品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的数据要素价值链,探索出文旅领域数据资产融资落地的新路径,为福建省文旅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对破解文旅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也为全省数据要素市场化和资产化发展提供更多“平潭经验”。
提高跨流域生态产品价值
汀江是福建省流入广东省最大的河流,担负着汕头、梅州、潮州、揭阳等地区1000多万人生产、生活供水的重任。不过在2016年前,汀江流域由于生猪养殖,煤炭、大理石开采等活动产生的污水直排入河,部分河流水质一度达到劣Ⅴ类。 2016年,福建省与广东省政府签订《关于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协议》,实行“双向补偿+水质水量考核”,共同探索形成“权责共担、环境共治、效益共享”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模式。该模式以“谁超标谁赔付,谁保护谁受益”为原则,当上游来水水质达标时,由下游出资补偿上游;反之,若上游水质不达标,则由上游赔付给下游,两省携手共治跨界水体。 龙岩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闽粤两省协议签订以来,累计获得广东省补偿资金6.15亿元,龙岩市累计筹措资金42.95亿元,实施重点整治项目646个,全方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据介绍,2016年以来,粤闽两省共签订三轮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协议,推动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目前,龙岩市汀江-韩江流域41个国省控、30个省控小流域、28个市控断面、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1个主要湖库(棉花滩水库)均100%保持优良水质。 “同时,流域生态修复成效明显。”上述负责人表示,流域上游大力实施湿地保护生态项目,全方位提升上下游生态环境质量,龙岩市森林覆盖率达79.28%,位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前列。水土流失“长汀经验”成为全国样板,获评国家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样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典范。《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铆“竹”干劲 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竹产业兼具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是集生态调节、乡村振兴、富民强区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南平市建阳区因地制宜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绿色牵引、产业为媒、创新赋能,促进竹林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让“沉睡”在山上的广袤竹林资源变成“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替代。南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阳区注重竹制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引进创新,积极鼓励企业走‘精特新’发展路子。同时,抓住全球‘禁塑’‘限伐’背景,深入进行微薄竹卷材制备技术和连续缠绕成型技术的开发,研发‘缠绕式竹吸管’填补一次性快速消费产品的市场空缺。” 值得一提的是,建阳区还抓住目前市场上以实木建材、木塑复合材料为主的户外建材耐腐性差、耐久性低、易褪色的现状,研发以绿竹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户外景观材料,实现竹质产品向档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方向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2023年,建阳区竹产业产值达40亿元,获得国开行20余亿元长期贷款额度支持、省级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资金561万元,有效解决了竹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同时,大力推广“竹塑贷”“竹林认证贷”“碳汇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深化碳汇试点,对60万亩竹林中适宜林分进行碳汇开发,预计首期可产生净碳汇量105万吨,收益4200万元,2021年获得碳汇授信贷2000万元。 打造以竹元素为主的旅游观光点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目前已形成黄坑“竹海+山庄”、小湖“葛墩竹”、童游“半天窟”、漳墩“泔洋”、书坊“五指山”、莒口“华家山生态游”等竹文化旅游风景,为当地的旅游增添浓重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