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黄花镇的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展厅。本报记者张洽棠/摄
本报记者 | 张洽棠
乡镇处于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要大力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从而以“乡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7月27日,“2024乡镇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黄花镇召开,竞争力智库院长朱金钢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如何有效开启乡镇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综合各方意见,有三把“钥匙”比较关键,即由“单核主导融合”向“双核均衡融合”升级的城乡融合,赋能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科技驱动,以及通过比较优势实现精准定位的特色产业。 城乡融合:由“单核主导融合”向“双核均衡融合”升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报告》认为,乡村振兴在新阶段呈现新变化,其中,城乡关系由“单核主导融合”向“双核均衡融合”升级。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此轮城乡融合更多是以城市为主导的单核融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微度假及周末休闲“候鸟”人群为代表的城市人群向农村蔓延,乡村人口的结构也由传统农民为主向专业生产、返乡创业等身份多元化转变,对乡村的产业结构、消费场景、公共服务配置等带来了新要求,拓宽了城乡融合的维度。 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新时期乡镇如何紧抓城乡融合发展的契机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副主任沈迟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打通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渠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乡镇作为城乡上通下达的关键节点,要主动作为,积极深化制度改革,疏通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渠道,搭建好平台、促进信息畅通,降低要素流通成本。积极推进人口就地城镇化服务体系,将劳动力与城镇化形成同频共振,将人留在本地、服务本地;积极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推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产资源有序流转,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是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乡镇处在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是城乡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乡镇既具有承载城市产业转移的空间、资源、交通、物流等条件,也具有吸引农村人口就近就业的强大优势。乡镇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和协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协同发展的城乡产业体系。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要加大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同时,也要发挥乡镇对乡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实践中,乡镇也多措并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湖南省长沙县黄花镇党委书记张辉表示,经开区、自贸临空区、自贸会展区、黄花综保区、松雅湖未来科技城“五区”叠加,全球高端制造业、低空经济产业、航空口岸建设、国家级制度创新集聚在黄花镇。黄花镇编制了《黄花镇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为发展指明方向、留足空间;同时,黄花镇全域农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张辉描绘说,今天走进黄花,既能饱览如诗如画的风景,也能感受如火如荼的发展。捞刀河畔,杨柳依依;河湾深处,蒹葭苍苍,以银龙村为中心集中打造了多个美丽屋场示范片区,处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以群众所需为中心,着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让身在黄花、足不出镇、秒购全球成为现实,最大限度满足黄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技驱动:赋能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报告》认为,以科技为驱动,推进“数农融合”,赋能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既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可能,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毕美家表示,我国数字农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条件,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涉农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不够高,数字农业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充分等问题。另外,我国农业分布广,地域差别大,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数字农业”的实践,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地域特点、产品特点,以及生产力和劳动力发展水平分类分步实施。 那么,现阶段如何实现“数字赋能”农业?毕美家表示,必须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落实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结合实际,扎实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数字农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营造农业农村信息化良好发展的法律环境。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整合现代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资源,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企业与金融资本参与,培育数字农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度高的数字农业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形成一批数字农业集成应用模式,示范带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 二是要深入开展农业领域的数据化和标准化工作。制定数字农业农村项目建设规划和大数据平台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大数据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分级管理。实施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建设工程,巩固和提升现有统计监测渠道,充分用好益农信息社作为新的信息采集站点。大力推进重点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不断丰富完善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 三是要大力培养熟悉信息化、懂数字农业的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发展传统农业,农民是主体,发展数字农业,农民也不应成为局外人。也就是说,数字农业最终要依靠高素质农民去推动。因此,一方面需要重视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农业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培训。让农民读懂数据,让数据告知农民,这是在农业培训领域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接触数字农业大都是从手机端App的使用开始的,因此,要把对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的培训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使农民有能力与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实现“一部手机农天下”。 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也十分受乡镇重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镇长徐惠林表示,从“华夏第一镇”到全国百强镇第一方阵,从“苏南模式”下的“五朵金花”到民营经济的百花齐放,改革开放至今,盛泽镇始终勇立潮头,抓住时代发展的每一个契机,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 徐惠林表示,盛泽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作为龙头,破解“卡脖子”难题,依托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百余项前沿课题研究。344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发明专利突破2000件,一根恒力产的高强工业丝蕴含了300多件国内发明专利、20多件PCT国际专利;盛虹的再生纤维、EVA胶膜材料占全球市场份额50%和30%。全面推动纤维材料运用于汽车安全、工程建筑、海洋防护、油气输送、军用装备,甚至人工器官等领域,书写出从“一根桑蚕丝”到“一根化纤丝”的产业跨界新传奇。 特色产业:通过比较优势实现精准定位
《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业内人士指出,培育区域优质特色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诞生隐形冠军。 在欧洲债务危机时,德国渡过危机依靠德国制造,而强大的德国制造背后则是隐形冠军们的巨大贡献。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一书揭示了德国制造业成功的秘密,即德国有大量的在业内享有盛誉但又鲜为公众所知的隐形冠军企业,支撑着德国强大的制造业渡过了金融危机。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隐形冠军的作用同样值得重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表示,隐形冠军一般隐藏在发展趋势较好区域的县域,尤其是隐藏在县域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内。其特点是内抓品质、外做营销,通用公式为“地道+专业+专注+文化+经营=冠军品牌”。 冠军是通过“打”而比拼出来的。张正河表示,首先是市场有效,即通过经营竞争等胜出;其次是政府有力,通过财政补贴等引导。以有为政府为例,其公共政策服务包括产业科学规划、廉洁高效服务、集群负责人培训、企业家队伍建设等,在实践中,部分省份为了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定县区要先规划和设计产业园区,然后进行招商引资,这种机制也催生了一些比较好的产业集群。 而对于企业来说,重点在于专业专注、创新创造。在当今浮躁的商业社会里,永远都有热点可供追逐,那些“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专注者才更值得敬重,才有可能成为冠军。 尽管不是所有乡镇都能培育出隐形冠军,但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沈迟表示,通过比较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镇域主导产业;要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让一产“接二连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韵”。比如,有的乡镇可以依托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有的则可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创产业。在实践中,已经有许多乡镇通过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比如,黄花镇借助区域发展大势,深化“五区叠加”战略优势,积极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形成了特色、突出了亮点、取得了成效,这为其他乡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为全国唯一以酒命名的镇,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全力扩大“酒天地”做足“酒文章”。“四色经济”的提出和实施,是习酒镇在发展过程中更可持续、更可突破、更可循环的有效路径和发展策略。 习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国强解释道,红色经济是以红色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和打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二渡、四渡文化遗址,大力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融合“破圈”。白色经济是坚持把集镇做优,以白酒产业升级带动白酒特色小镇宜居宜业、创新创业与文化振兴相结合。绿色经济是全面升级绿色农业、探索立体循环农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多维度发展乡村绿色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金色经济是坚持“富矿精开”,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释放优质产能,不断凸显习酒镇风景独好“绿水青山”的魅力,更有蕴藏着生态财富“金山银山”的金色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