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保玲 牛司强 记者高杨报道 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峡山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的开发区。近年来,该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实施,以机制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总量77.36兆瓦的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开辟了一条农村绿色低碳清洁发展新路径。 创新“四个一”工作机制,实现推进质效最优化。峡山区坚持顶层设计,集聚力量加快推进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引领农村绿色低碳清洁发展新风尚。 坚持一个专班统筹调度。成立由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街道和有关工作机构、派驻机构以及相关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的工作专班,统一调度推进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实现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落实,凝聚了工作合力。 坚持一个方案统一实施。聘请第三方对全区可装机资源进行实地摸底,基于资源禀赋,科学编制全区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示范先行、分批落地”工作思路,首批6.4兆瓦的党政机关、园区厂房等区域屋顶安装并网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二批33.6兆瓦的农村屋顶、道路、沟渠、广场、空闲宅基地等区域安装并网工作进入收尾阶段,第三批21.8兆瓦项目、第四批15.56兆瓦项目正在压茬推进。 坚持一个企业主导建设。通过招投标,择优确定业内龙头企业华电潍坊公司为主要建设方,对光伏试点项目开发建设进行统一设计、施工,项目标准、质量以及后期运营维护更有保障,群众更加信赖。 坚持一个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建设,针对屋顶光伏板倾角积灰影响发电效率的问题,创新安装排水排泥夹,被业界广泛采用推广。对道路光伏板的支架,统一选用预应力高强度灌注桩,高度保持在4.3米以上,在保障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整齐划一的美观效果。 创新“点线面”分布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全化。在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园区厂房、农村民房屋顶资源的基础上,峡山区深度挖掘农村空闲资源,创新“点线面”分布体系,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全化。 以屋顶为“点”,连点成线。综合考量全区变电站、变压器以及线路承载力,确定在57个村、500余户村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村“两委”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实施方案,将一个个点串连成线,形成规模效益。 以道路、沟渠为“线”,织线成面。创新探索道路光伏、沟渠光伏,在不增加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将农村道路、沟渠罩上光伏板,并在道路光伏上安装照明灯笼等,让农村道路有了遮风挡雨棚,道路、沟渠织线成面,提高了农村空闲资源利用率。 以广场、废弃宅基地为“面”,连面成体。在广场、废弃宅基地上面铺设光伏板,下面改造成为舞台、停车位等,并安装电动车充电桩等服务设施,让广场、废弃宅基地成为具备娱乐、泊车、充电等立体功能的公用设施。 创新“实用性”用能模式,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峡山区精准测算企业、村居的生产生活用电量,按照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原则,合理设置变电站,切实提升光伏电能就地消纳能力,通过全域农村的高效清洁用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创新“点线面”分布体系,各光伏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到20万元以上,户均年收入可增收2000元以上、相当于3亩农田的年收入。农村日常浇地、照明等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用电价格更低廉。 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项目分四批全部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93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CO2约83100吨、大气污染气体SOx约2100吨、NOx约260吨,全域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农村炊事、取暖、农业用散煤将基本清零。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光伏村让广大村民过上了绿色低碳的光伏生活,在光伏道路、广场上,群众白天可以赶集活动,夜晚可以休闲娱乐,光伏停车场可以免费停车、充电,让农村生活更加便捷、丰富。 据悉,峡山区将进一步探索“光伏+文旅”“光伏+花卉”“光伏+果蔬”等复合型开发利用模式,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