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英
今年以来,陕西省咸阳市深入贯彻全省“三个年”活动部署,紧扣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目标,把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落脚点,聚焦不能办、不好办、不会办、不通办、不用办“五个关键”,突出容缺受理、监管执法、设施配套、企业融资、项目建设、政策获得、准入即准营、跨区通办、免申即享、无证明城市建设“十个方面”,推动一批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进一步提振了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和创业活力。 聚焦“不能办”,在“容缺受理”“柔性执法”上力求新突破。针对项目审批环节互为前置、程序繁琐等问题,出台《咸阳市重大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并联审批办法(试行)》,通过网上申报、赋码预审、统一接件、分类办理等办法,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推动渭河咸阳城区段生态修复项目、珠泉路停车场项目、秦皇南路110kV变电站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审批全面提速。针对监督执法“一刀切”问题,建立“柔性执法”机制,明确《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给予行政相对人一定的容错空间,让企业既感受到执法监管力度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探索推行“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措施,有效减少相关部门进入企业检查的频次,为企业留出更多时间抓生产建设、搞经营管理。今年7月,咸阳市被授予“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聚焦“不好办”,在设施配套、企业融资上力求新突破。针对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围而不建等问题,紧扣企业生产需要,在水电路气讯及标准化厂房规划建设上提前谋划布局,减少重复开挖、持久围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今年以来,完成标准化厂房投资19亿元、建成面积33万平方米,按照“完成一段、释放一段,应拆尽拆、应退尽退”原则,组织拆除围挡40处、15.88千米,退让城市道路面积16.12万平方米。随着渭河咸阳高新大桥建成通车、地铁一号线三期开通运营,咸阳市营商“硬”环境进一步提升。针对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企业贷不了、贷得少等问题,修订《咸阳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评价激励办法》,对贡献突出的20家金融机构分别给与30万元和20万元奖励。通过举办银税互动、政银企对接活动,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量身定制“一对一”精准化、全方位金融服务。今年以来,咸阳市累计发放贷款101.57亿元,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度进一步提高。 聚焦“不会办”,在项目建设、政策获得上力求新突破。针对重点项目落地难、建设慢等问题,常态化落实市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制度,持续开展“双包一解”大走访活动,优化升级新版营商环境服务平台,建立一对一“管家”全链条和“1+1+N”(项目管家+企业+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模式,拓展帮办代办服务事项范围,全流程服务项目落地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今年以来,咸阳市县两级共走访重点项目和企业6709次,受理诉求问题35件、办结25件,330个市级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针对惠企政策知晓难、兑现慢、材料繁等问题,建成惠企政策专区16个,持续为经营主体发送“政策礼包”,让企业更精准、更全面、更便利地享受政策红利。常态化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依规从快测算分配,单独调拨库款“精准滴灌”,切实发挥直达资金的惠企利民实效,截至目前拨付中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836万元、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024万元,中省直达资金分配进度98.48%、支出进度73.24%。 聚焦“不通办”,在准入即准营、跨区通办上力求新突破。针对经营主体准入准营流程不接续“办照容易办证难”问题,探索推行“准入即准营”改革,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机制,推动流程再造和业务融合,实现“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营业执照+小餐饮经营许可”“营业执照+预包装食品备案”等事项可同步受理、并联审批,全市食品经营新业态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针对跨区域办理“多地跑折返跑”“异地异标”等问题,陆续推出39项关中平原城市群政务服务通办事项、290项咸阳-西咸新区通办事项,在市场准入准营、电子社保卡申领、跨区域办税等方面建立健全异地同标、帮办代办、结果互认等机制,让经营主体对西安-咸阳一体化更加可感可及。 聚焦“不用办”,在免申即享、无证明城市建设上力求新突破。针对退税减税迟、慢、繁、难问题,建立以精准掌握内容、精准分类推送、精准宣传辅导、精准督导落实、精准统计核算、精准分析效应为主要内容“六精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实行免予申报、直享政策。针对企业群众办事证明多、反复提交材料等问题,组织梳理电子证照证明事项清单和证照信息,通过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证照证明电子化等方式,持续完善不动产登记证明、不动产权证、居民养老个人参保缴费证明,加快应用会计行业、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实现更多证照免提交、在线查、不用办,逐步构建起“全域覆盖、场景丰富、便捷高效、安全规范”的无证明应用体系。 (作者系咸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